您现在的位置是:新闻快报网 > 时尚

手术前签字,是医院逃避责任的手段吗?很多人都误解了

新闻快报网2025-04-05 05:30:34【时尚】85人已围观

简介

相信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疑惑:每次手术前,医生都让患者或家属签一堆文件,搞得人心慌慌,甚至有人觉得这是医院为了逃避责任、撇清关系的套路。“这不就是告诉我出问题了你自己负责吗?”其实,你可能真的误会了,手术同意书背后隐藏的意义,远比你想象

相信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疑惑:每次手术前,医生都让患者或家属签一堆文件,搞得人心慌慌,甚至有人觉得这是医院为了逃避责任、撇清关系的套路。“这不就是告诉我出问题了你自己负责吗?”其实,你可能真的误会了,手术同意书背后隐藏的意义,远比你想象得要复杂,也更重要。它不仅是法律上的一道程序,更是一种对患者知情权的尊重。可惜的是,很多人带着“签字=甩锅”的误解,错过了这份文件真正的价值,也让自己在就医时多了很多焦虑和不必要的压力。在手术前签字,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医疗环节,既有法律依据,也包含了对患者权益的保护。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是医院用来推卸责任的,但实际上这种签字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障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,同时规范医疗行为,避免不必要的纠纷。根据国务院1994年2月26日发布的《医疗机构管理条例》,当患者需要进行手术、特殊检查或者特殊治疗时,医疗机构必须提前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清楚,并征得同意后才可以实施。这一条规定的意义在于,明确医疗机构的告知义务,让患者能够清楚地了解自身的病情、治疗的必要性、手术的目的、可能出现的风险、替代方案等情况,并在此基础上决定是否接受治疗。所以说手术同意书不是随便一张纸,而是法律层面非常重要的文件。它的内容通常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、手术的名称和目的、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并发症、替代治疗方案、患者的签字等。通过这个文件,患者或家属可以全面了解手术的相关信息,医生则能够履行告知义务。患者在签字后,表示自己知晓了手术的风险,并愿意接受手术。这不仅体现了患者的自主决策权,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可能出现的风险责任。需要特别说明的是,即使患者家属签了字,也不代表医院和医生可以因此免除所有责任。如果在手术过程中,医生因为操作不当或者疏忽大意而导致问题出现,医疗机构仍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。手术同意书只是在风险和不可控因素方面划清了界限,而不包括医疗过失的免责。因此,这一环节并不是医院在“甩锅”,而是为了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。因为根据《侵权责任法》(2010年生效,现被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取代),医疗行为的合法性需要基于“知情同意”的前提。如果医生未告知患者手术可能的风险和并发症,即便手术成功,患者也有权对医生或医疗机构提出质疑。同样,若医生隐瞒了某些手术风险或夸大手术效果,则可能会涉及侵权行为。这些法律条款都体现了我国在医疗管理中对“知情同意”原则的重视,而手术签字正是落实这一原则的方式。从医疗实践的角度来说,签字的意义远远超出了“法律程序”本身。这是医生与患者之间一次重要的沟通,也是医疗透明化的重要体现。通过签字,患者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手术的必要性和可能的风险,避免了盲目或过度治疗。而对于医生来说,这一环节也帮助他们更好地履行职责,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不必要的矛盾。上文说到,手术前签署手术同意书既是对患者知情权的尊重,也是医疗机构的法律责任。但如果患者身边没有家属或者紧急情况无法联系家属,那是不是手术就不能进行了?其实并不是这样。在我国的法律框架下,医生在特殊情况下依然可以进行手术,当然这一切都有严格的规定和依据。我国法律明确指出,在紧急情况下,比如患者生命受到威胁而需要立即进行手术时,医生可以不经过家属签字,直接实施必要的医疗措施。根据《民法典》第一千二百二十条规定,当患者病情危及生命,无法获得患者或者其家属同意时,医生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负责人的批准,可以直接进行抢救性手术或治疗。这项法律的核心目的,是在保护患者生命权的同时,为医生的及时救治提供法律支持。这一规定的存在,主要是为了应对一些紧急医疗场景。在现实中,抢救病人时的时间往往非常宝贵,等家属签字可能会导致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。例如,心脏骤停、脑出血、严重创伤等情况,医生必须分秒必争地展开治疗,如果硬性要求必须等到家属签字才能动手术,那可能会严重影响救治效果,甚至危及患者生命。而法律允许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先行救治,是对患者生命权最直接的保护。不过需要强调的是,这种“先救治后告知”的做法并不是无限制的,必须满足两个重要条件:一是患者病情危急,救治不容耽搁;二是无法取得患者或者家属的明确同意。如果不属于这种紧急情况,医生仍需遵循手术前的知情同意程序,向患者或者其家属详细说明病情、治疗方案和可能的风险,并获得同意后才能实施手术。这是尊重患者自主权的重要体现。但如果患者不是处于紧急状态,而身边又没有家属,医生又该怎么办呢?按照法律规定和医疗实践,医生在这种情况下仍需尽可能与家属取得联系,医院通常会通过电话、短信等方式联系患者的近亲属,尽可能履行告知义务。如果确实无法找到家属,医院会采取其他措施,比如由患者签署相关文件(如果患者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),或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由医疗机构的负责人批准手术。在这种情境下,医生和医疗机构会尽量遵循法律和伦理要求,确保医疗行为的合法性。值得一提的是,对于没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患者(比如未成年人或意识不清醒的人),手术同意权通常由其监护人行使。如果监护人不在场或者无法及时联系,医生依然可以根据患者病情的紧急程度决定是否进行手术。这一点在《民法典》和《医疗机构管理条例》中都有明确规定,目的就是在关键时刻避免因为程序问题而耽误患者救治。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说,医生在紧急情况下进行手术,即使没有家属签字,也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行事。医生需要记录下患者的病情、急救措施和决定手术的原因,医院也需要留下审批记录。这些文书不仅是医疗行为的证明,也是日后处理医疗纠纷的重要依据。此外医生在救治过程中也需尽快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,事后向其说明患者的病情、手术过程和结果,确保家属知情。需要注意的是,如果医生在非紧急情况下未经过患者或者家属同意,擅自实施手术,可能会被认定为侵犯患者权益。我国法律对这种行为有明确的约束,医生和医疗机构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。因此,知情同意原则始终是医疗行为的重要基础,除非在无法避免的紧急情况下,医生才可以“先救治,后告知”。在医疗领域,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信任是至关重要的,这种信任不仅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,还能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。但近年来,医患关系中出现了一些紧张和不和谐的现象,影响了双方的互动和合作。医生肩负着救死扶伤的责任,他们需要具备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,以赢得患者的信任。但医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,可能在有些时候导致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,在这种情况下,医生应当以真诚的态度与患者沟通,解释医疗过程中的风险和可能的结果,减少患者的不安。患者在患病时往往处于弱势地位,他们需要依赖医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恢复健康。因此,患者对医生的信任,是治疗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。然而部分患者可能因为对医学知识的缺乏,或者受到一些负面事件的影响,对医生产生不信任。这不仅不利于自身的治疗,还可能加剧医患之间的矛盾。要建立和巩固医患之间的信任,双方都需要付出努力。只有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,医患关系才能更加和谐,医疗效果才能得到提升。参考资料:[1]金涛.给手术签字备个“争端解决器”[J].健康管理,2011,2(06):112-115.[2]扶青.手术签字与患者利益最大化[N].衡阳日报,2017-12-18(002).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很赞哦!(66)

热门文章

站长推荐